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后半篇”文章,自形成命运共同体以来,江苏省海洋地质调查院(以下简称“海洋院”)与江苏华东地质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环公司”)紧扣省地质局“一队(院)一策”专题会议精神要求,借助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深化业务协同,构建起以制度创新为驱动、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互促共荣模式,携手共绘命运共同体发展新蓝图。
党建引领:凝聚合作共融的“向心力”
双方坚持将党建作为引领发展的“红色引擎”,以“组织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三共”机制,推动党组织建设与业务发展同频共振。目前,海洋院盐碱地生态利用中心党支部与地环公司盐碱地开发利用中心党支部正联合打造“盐碱拓荒兵”党建品牌,通过技术研讨、项目攻坚、主题党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共同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海洋院与地环公司多个党支部开展了共计十余次党建活动,多个部门通过党建和业务融合机制开展共建联合,对技术难点、工作瓶颈进行专项攻关;各支部人员还组建联合工作组,就相关业务专题构建交流联动机制,通过协同工作带动人才队伍的高水平建设。
这种“党建+业务”的联动模式,不仅打破了体制壁垒,还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职能优势,共同在江苏地质事业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勇担“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
命运共同体支部共建,开展党建业务交流
机制求同:规划精准合作的“路线图”
为筑牢事企合作长效化、规范化的根基,海洋院与地环公司秉持“共同协商、集体决策”的理念,以机制求同为核心,着力打造科学高效的协作体系,为双方深度合作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双方借鉴局“一队(院)一策”模式,以对应部门为单位,进行联合体协商,相关部门围绕技术攻关、业务拓展、联合投标等领域开展精准对接,拓宽合作深度,并对工作协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进行明确,形成会议纪要,同时进一步明确工作流程、规定节点时间、厘清权责分工。对于大事、特事,建立“一事一议”制度,针对合作中的具体事宜保持密切沟通,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责权明确。
业务互促:共绘地质服务的“同心圆”
在业务联动中,海洋院与地环公司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共绘地质服务的“同心圆”。海洋院围绕公益职能,充分发挥科研“智囊团”的优势,依托多年来积累的海洋地质数据资源与技术储备,与沿海三市开展高质量合作,为我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防灾减灾、海域海岛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地环公司则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项目实施的“主力军”,通过细化作业流程、组建专业团队,把控技术节点,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通过高效合作,双方基本达成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互惠互促的良性循环模式,双方还通过共同派员驻点支撑沿海三市自然资源工作,携手为地方发展提供坚实的地质保障。
这种紧密合作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初显成效。日前,海洋院与命运共同体公司联合中标了连云港市徐圩新区集中岸线修复工程总承包项目,项目实施后将为江苏省新增生态恢复岸线5.4km。此次中标和实施,不仅将为江苏省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的落地筑牢根基,更是海洋院与地环公司积极响应省地质局“事企命运共同体”方针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1+1>2”的联合竞争优势。通过合作,既有效地履行了海洋院的公益职能,又积极开拓了地方市场,形成了事企互哺的良好局面。
命运共同体组成联合投标小组,进行集中办公
未来,海洋院与地环公司命运共同体将继续深化“党建共融、机制共建、业务共进”的合作理念,营造相互赋能、互进互促、合作共赢的良好生态。以更紧密的合作姿态,共同书写地质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江苏地质事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合力。(盐碱地中心 顾露)